保护区简介

   

     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太白县黄柏塬镇境内,北依秦岭主脊,南靠兴隆岭,周边与太白山、佛坪、长青、周至老县城、牛尾河自然保护区相连,位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位置。辖区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22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31'16"~107°42'30",北纬33°42'02"~33°54'05",最高海拔3120米,最低海拔1280米,总面积21865公顷,森林覆盖率96%。

    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北缘,年平均气温6-12.5℃,最热月平均气温15-24℃,极端最低气温-9.5——-18℃。年均降雨量800-2000 mm。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海拔2200米以下为松栎林带,以栎类和油松最具代表性,是大熊猫冬春季的栖息地;海拔2200~2600米为桦木林带,以红桦和牛皮桦为代表,是大熊猫夏季活动、觅食的主要地带;海拔2600~2900米为巴山冷杉林带,代表性植物为巴山冷杉,是大熊猫夏季经常光顾、活动的场所;海拔2900~3120米为太白红杉林带,以太白红杉为代表。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生物种类的汇聚地,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46种,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的46.82%,其中兽类81种、两栖类13种、爬行类25种、鸟类217种、鱼类10种。有野生种子植物1109种,蕨类植物84种,保护区有已知真菌189种,其中食用菌103种,药用菌45种。

    保护区内主要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豹、林麝和金雕6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熊、斑羚、鬣羚等3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小麂、毛冠鹿等27种。植物主要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和独叶草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太白红杉等6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太白贝母、秦岭花楸、秦岭乌头等34种。

    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统计,太白县境内有大熊猫102只,其中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有38只,是太白县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属秦岭大熊猫分布的高密度区之一。同时保护区也是秦岭大熊猫“兴隆岭区域种群”和“牛尾河区域种群”重要的连接地带,是两大种群进行交流的重要廊道,它不仅可以增加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也有利于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的恢复和复壮。

    保护区周边社区涉及黄柏塬镇黄柏塬和核桃坪两个行政村,共计230户764人。其中保护区内实验区内共计115户341人。当地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社区林特产资源丰富,产品种类繁多,核桃、板栗种植和中蜂养殖是当地农户的主要产业,并有杜仲、天麻、猪苓等中药材种植。保护区周边谷幽林密、水态多姿,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

 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是在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黄柏塬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成立于2006年12月,201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隶属于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管理局局址设在太白县县城,与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主要业务科室为保护科、科研科、公众教育科。其它事务由陕西省太白林业局相关科室统一管理。辖区设黄柏塬、古字梁、小南沟三个基层保护站。

    古字梁保护站       黄柏塬中心保护站       小南沟保护站

    保护区成立以来,得到了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太白县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每年连续开展大熊猫样线监测和技术培训,职工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坚持“抓管理,促保护”的方针,不断健全保护管理体系,细化岗位职责,近年来保护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16年10月保护区被评选为第二批(2016年度)“中国森林氧吧”;2017年12月陕西黄柏塬温性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荣获首届“中国最美森林”;同时荣获2017年陕西省林业厅“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先进集体”。

    黄柏塬保护区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价值十分重要,将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功能多样,管理高效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步伐,推动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保护区不懈追求的目标。(来源:保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