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熊猫的生态廊道 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的人为活动 低海拔的原始阔叶林带被农耕地所替代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影响...... 现在的我们,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 01 首次在廊道内拍摄到野生大熊猫 2020年8月6日下午6点40分左右,一只大熊猫的身影首次出现在了茂县茅香坪小山梁子的37号相机里, 画面里大熊猫正在背对着镜头吃竹子。 8月8日凌晨3点20分左右,在公园内青草坡的22号红外相机再次拍到大熊猫。这只熊猫似乎对相机很感兴趣,不时凑近嗅闻相机。 iPanda熊猫频道 【首次发现!走进大熊猫的生态廊道】2020年8月6日18点40分左右,首次在大熊猫生态廊道内茂县茅香坪小山梁子的37号相机里拍摄到一只野生大熊猫的身影。由央视网熊猫频道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策划,官方发行合作平台✨好看视频✨联合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带你探访大熊猫的生态廊道~(参与拍摄单位: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茂县管护总站)#绿色生态美丽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宝秘境 视频号 这是自建设大熊猫生态廊道以来,首次在廊道内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茂县管护总站的张文,是第一个在后台系统上得知此消息的人。 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 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境内,是大熊猫虎牙和九顶山两大种群的结合部,也是岷山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唯一通道。 张文 我们在土地岭区域安装了160台野外红外相机,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土地岭区域。我们的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资料是通过4G电路跟无线微波,实时传输到我们的大熊猫数据平台上,基本上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的监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频繁的人为活动致使该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物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遗传多样性丧失、物种绝迹等困境。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通过一些人为的或者说是一些工程的手段,来恢复和重建。在和版块和版块之间重新构建起一个动物可以交流和互动,可以扩散的通道,我们就把它叫做生态廊道。 廊道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散的一片一片的栖息地重新连起来。 这样不同的动物种群直接就可以重新地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大的种群。 北大李老师 近年来,随着以土地岭为中心的一条宽2-4公里、长23公里的“人”字形大熊猫走廊道的逐步建成,进行了植被恢复和保育,使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 体制试点后,于2018年在土地岭建设了野外监测系统,对大熊猫栖息地中动物的迁移、活动、繁衍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大大减少了人为活动。 02 发生在秦岭的改变 700公里之外的秦岭片区,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境内的野外大熊猫共有 345 只,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被道路、村庄等割裂成 6 个相对孤立的局域种群。 iPanda熊猫频道 【发生在秦岭的改变】秦岭片区大熊猫走廊带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保护工作者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由央视网熊猫频道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策划,官方发行合作平台✨好看视频✨联合播出的系列纪录片,邀您一同见证大熊猫生态廊道的建设!(参与拍摄单位: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茂县管护总站)#绿色生态美丽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宝秘境 视频号 保护片区针对破碎化严重的大熊猫栖息地开始采取措施。 朱云带领他的队员们在现有铁路、公路隧道上方修复森林植被、改造人工林、补栽大熊猫可食竹,以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解决动物通行需要。 经过保护片区持续开展工作,走廊带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 朱云 2017 年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2020 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观音山管理处正式挂牌。这些有利条件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和减少人为干扰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通过监测的数据显示,野生动物在这块的活动频次在增加,痕迹在增加,它们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 2015年,我们在隧道上方距离老108国道最近到了大概有垂直距离有500米左右,拍到了大熊猫活动的记录。 根据大熊猫活动的规律,推测它每天的活动半径超过了一公里。 朱云 我们现在整个加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体系里面,会更有利于我们野生动物的保护,特别是对大熊猫走廊的建设跟管理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03 我们的初衷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永久保存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目前,在泥巴山、黄土梁、施家堡等地也在建设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 希望通过廊道的建设,将碎片化栖息地串联成片,优化大熊猫生存环境,实现种群交互,提升基因健康水平。 绿色生态 美丽中国 2021年3月9日—4月2日 每周二、三、五 央视网熊猫频道带你走进 《大熊猫国家公园》 探寻大自然里无法预测的惊喜! 《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微纪录片第四集 联合策划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
走进大熊猫的生态廊道
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的人为活动
低海拔的原始阔叶林带被农耕地所替代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影响......
现在的我们,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
01
首次在廊道内拍摄到野生大熊猫
2020年8月6日下午6点40分左右,一只大熊猫的身影首次出现在了茂县茅香坪小山梁子的37号相机里, 画面里大熊猫正在背对着镜头吃竹子。
8月8日凌晨3点20分左右,在公园内青草坡的22号红外相机再次拍到大熊猫。这只熊猫似乎对相机很感兴趣,不时凑近嗅闻相机。
这是自建设大熊猫生态廊道以来,首次在廊道内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茂县管护总站的张文,是第一个在后台系统上得知此消息的人。
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
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境内,是大熊猫虎牙和九顶山两大种群的结合部,也是岷山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唯一通道。
张文
我们在土地岭区域安装了160台野外红外相机,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土地岭区域。我们的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资料是通过4G电路跟无线微波,实时传输到我们的大熊猫数据平台上,基本上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的监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频繁的人为活动致使该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物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遗传多样性丧失、物种绝迹等困境。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通过一些人为的或者说是一些工程的手段,来恢复和重建。在和版块和版块之间重新构建起一个动物可以交流和互动,可以扩散的通道,我们就把它叫做生态廊道。
廊道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散的一片一片的栖息地重新连起来。
这样不同的动物种群直接就可以重新地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大的种群。
北大李老师
近年来,随着以土地岭为中心的一条宽2-4公里、长23公里的“人”字形大熊猫走廊道的逐步建成,进行了植被恢复和保育,使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
体制试点后,于2018年在土地岭建设了野外监测系统,对大熊猫栖息地中动物的迁移、活动、繁衍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大大减少了人为活动。
02
发生在秦岭的改变
700公里之外的秦岭片区,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境内的野外大熊猫共有 345 只,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被道路、村庄等割裂成 6 个相对孤立的局域种群。
保护片区针对破碎化严重的大熊猫栖息地开始采取措施。
朱云带领他的队员们在现有铁路、公路隧道上方修复森林植被、改造人工林、补栽大熊猫可食竹,以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解决动物通行需要。
经过保护片区持续开展工作,走廊带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
朱云
2017 年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2020 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观音山管理处正式挂牌。这些有利条件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和减少人为干扰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通过监测的数据显示,野生动物在这块的活动频次在增加,痕迹在增加,它们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
2015年,我们在隧道上方距离老108国道最近到了大概有垂直距离有500米左右,拍到了大熊猫活动的记录。
根据大熊猫活动的规律,推测它每天的活动半径超过了一公里。
我们现在整个加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体系里面,会更有利于我们野生动物的保护,特别是对大熊猫走廊的建设跟管理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03
我们的初衷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永久保存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目前,在泥巴山、黄土梁、施家堡等地也在建设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
希望通过廊道的建设,将碎片化栖息地串联成片,优化大熊猫生存环境,实现种群交互,提升基因健康水平。
绿色生态 美丽中国
2021年3月9日—4月2日
每周二、三、五
央视网熊猫频道带你走进
《大熊猫国家公园》
探寻大自然里无法预测的惊喜!
《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微纪录片第四集
参与拍摄单位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
大熊猫国家公园茂县管护总站
官方发行合作平台
好看视频
【往期链接】
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微纪录片:大熊猫国家公园有什么不一样?
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微纪录片第二集:巡护员的工作日常
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为什么要开展自然教育?
上一篇:缅怀革命先烈 当好生态卫士 ——终南林场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为了24.1%,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