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知识体系——秦岭学管见

大秦岭,中国大秦岭,世界大秦岭。“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长久以来,大秦岭与黄河对话、与长江对话、与世界对话。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舞台上,大秦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快速崛起,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中国国内,悄然兴起了保护大秦岭、修复大秦岭、研究大秦岭、关注大秦岭的一股热潮。这种现象,即是“秦岭热”。“秦岭热”的兴起,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中国“强起来”新时代,引来无数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在中国更多了解世界,更深入认识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急于了解中国,深刻认识中国。当中国睁眼看世界时,觉得世界很新奇。当世界睁眼看中国时,觉得中国不仅很新奇,更很特色。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到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的一切,似乎皆是新奇,满是特色,无不令世界刮目相看。在中国地理板块中,大秦岭是最特色的中央板块。在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中,大秦岭是最特色的核心地带。

其次,资讯采集越来越容易,大秦岭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大秦岭是一个巨大山系,全面认识大秦岭并非易事。数千年来,中国人不是没有大秦岭知识,而是这些知识以纪事、诗歌的经验表达,是零碎的而不是整体的,是经验的而不是科学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来自大秦岭的自然与人文信息越来越多。通过全方位、宽领域、跨学科分析比较,大秦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地质资源、地理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大秦岭不仅是中华父亲山,而且具有“世界名山”的卓越品质。大秦岭所具有的生态品质与人文优势,无与伦比,举世无双。收集、梳理、整合现代信息资源,完全可以建造具有科学特质的《秦岭学》。

再次,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唤醒了人们的“生态自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快速发展中受益,且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开始了生态自觉、环境自省的新进程。特别是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强化汉江水源区污染治理,原本就优良的“一江清水”成为世人垂爱的“琼浆玉液”,缓解中国华北、京津水危机上的非凡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高调宣称:大秦岭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进入新时代,人们“新奇”的发现,大秦岭不仅是生态环境优美的绿水青山,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随着研究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创新表明,与世界上任何一座山脉相比,大秦岭更具知识性,蕴藏着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生态知识、人文知识。也可以说,大秦岭就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体系,涉及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旅游观光……若干重要领域。大秦岭研究,就是关于大秦岭的知识创新,终将形成一个特色的大秦岭知识体系。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创新工程。


大秦岭知识创新任务,就是构建起一个新的,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知识体系——大秦岭知识体系,也可以简称《秦岭学》。本文管见,大秦岭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大秦岭——世界岛中央龙首

在世界地缘政治学当中,有一个世界岛概念。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链接在一起,构成了麦金德所谓的“世界岛”。在世界岛中央,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巨大山系,即是“亚欧大陆的脊梁”,也可称之为“世界岛中央龙脉”。在中国文化中,昆仑山是“天下第一神山”,“万山之祖”。“世界岛中央龙脉”具有世界岛万山之祖的气概,且因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皆在其周边分布,故“世界岛中央龙脉”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昆仑山”。大秦岭与阿尔卑斯山分别处在“世界昆仑山”——世界岛中央龙脉的东西两端,也可以说大秦岭是“世界岛中央龙脉”的东方之首,阿尔卑斯山是西方之首。然而,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东方之首——大秦岭,并没有取得与西方之首——阿尔卑斯山等量齐观的名声。大秦岭知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世界知识体系中确立大秦岭在“世界昆仑山”、“世界岛中央龙脉”的龙首地位。大秦岭中的嵩山、华山、终南山、太白山、麦积山、武当山、神农架、九寨沟……皆具有国际知名度,大秦岭作为一个整体,却鲜为世人知。创建大秦岭知识体系,就是要面向世界,整合资源,集中呈现一个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内涵丰富厚重的中国大秦岭。

(二)大秦岭——中国腹心山脉

世界昆仑山有一个巨大山结——帕米尔高原。由帕米尔高原向东,即是中国昆仑山——中国大秦岭。中国昆仑山东西驰骋4100余公里,与中国大秦岭相会于青藏高原东部。大秦岭是“走出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昆仑山是“走进青藏高原的大秦岭”。大秦岭是中国版图腹心地带的中央山脉。秦,最初用于称呼秦人、秦地、秦国……当时间进入东汉,出现了“秦岭”一词。时至唐代,秦岭被广泛使用起来。最初的“秦岭”,原本指代关中以南的山岭,也就是现代《辞海》所谓“狭义秦岭”。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至20世纪,中国科学家确认,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分界线。“秦岭”一词的指向,也开始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随着地质科学发展,大巴山、岷山也成为秦岭的另一半,也即“南秦岭”。在《辞海》中出现“广义秦岭”一词,也就是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大秦岭”。如此以来,大秦岭就成为中国版图中央地带一组山脉的总称。大秦岭,包含西倾山、岷山、大巴山、秦岭“四大板块”,也即秦岭“四兄弟”。于是,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大秦岭是腹心,是中央,是东西南北地理大过渡地带。


(三)大秦岭——中华文明摇篮

“中国”一词,本义是天下共主所在之国家,也即“中央之国”,“天子之国”。大秦岭北麓,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是“宗周”所在,洛河中下游平原是“成周”所在,两者皆是“周天子”所在之国,皆可称之“中国”。华山是渭河与洛河的分水岭,是两个千年帝都——长安、洛阳的地理支点。也就是说,华山是两个千年帝都的的地理中心。早期,华夏族以华山为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大支流——渭河、洛河的中下游地区。后来,华夏族就像是茂盛的树木,开枝散叶,繁花似锦满神州。华山之“华”,即是华夏之“华”,中华之“华”。再后来,“汉”替代“华夏”,并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称谓。汉族、汉字、汉语、汉服、汉文化……皆源于汉朝。汉朝得名,源于刘邦受封汉中王。而汉中得名,又源于汉水。汉水是流淌在大秦岭腹心的“琼浆玉液”。大秦岭的一山——华山,一水——汉水,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以此而论,大秦岭无疑是“中华龙脉”之“中龙”、“干龙”,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区所在。大秦岭是中华文化的底片。在大秦岭知识体系中,文化章节尤其显著,尤为特色。


(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

山、河是大地的骨架和血脉。人们常以“山河”或“河山”指代“大地”。中华大地,也即是中华山河、中华河山。早在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庄子就在《庄子·达生》中指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既然是“万物之父母”,当然也是“人类的父母”。关于“母亲河”的说法,只是晚近的事情。“父亲山”的说法,出现更晚。母亲河与父亲山相提并论是中国特色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生态伦理的亮丽篇章。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中国拥有两条世界顶级大河,这无疑是上天的特别垂爱与眷顾。黄河、长江,皆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奇妙的是,这两大母亲河如同“孪生姐妹”,她们一同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翩翩起舞,蜿蜒逶迤,东行入海。更加妙不可言是,大秦岭恰好处在两大母亲河之间。我们可以说“一分为二”,即大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将两大母亲河分开;也可以说“合二为一”,即大秦岭将两大流域、两大母亲河链接为一个整体。大秦岭与黄河、长江一起,构成了“一山两河”地带。也可以分开来说,中华文明是“两河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一山文明”:大秦岭文明。“一山两河”是中华地理的主干,也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大秦岭孕育了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也孕育了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以及淮河、洛河、嘉陵江、岷江、大夏河、洮河……滋润了以长安为中心的河渭文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以及淮河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羌藏文化……无论是在自然生态上,还是在历史文化上,大秦岭皆称得上是“中华父亲山”。自从喊出大秦岭——中华父亲山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甘愿“自降一辈”,尊大秦岭为“长辈”。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孝敬大秦岭”的生态伦理义务。构建与大秦岭——中华父亲山相链接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无疑是大秦岭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大秦岭——中国生态的绿芯

大秦岭是中华父亲山,也是地球北纬30—35°生态最完整、景色最优美的绿色奇迹。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文明大幕开启之前,中华大地曾广被森林。那时,中华大地是美丽的中华“森林大陆”。5000年文明进程过后,美丽的中华“森林大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存在的“森林岛屿”。如此巨变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城镇,来自厂矿,来自农田,也来自因此而来的荒芜土地。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地球之肺”。如今,这“地球之肺”已被宰割大半,留下来的是退却在山地的林木,因而被称作“山林”、“山野”,也即残存于山区的“森林岛屿”。正是这为数不多的“森林岛屿”,尽皆“玉树仙草”,也是被视为“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反复审视中国卫星影像图,人们发现:大秦岭是中国版图的中央绿心、中央绿肺、中央森林岛。详细比较卫星影像图上各个绿色区域面积大小、颜色深浅,也会发现:大秦岭区块面积大、颜色深、多样性富集。这里是中国“完整森林”的中央片区,也是自然精灵——6000多种动植物(占全国75%以上),1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以及“秦岭四宝”的天然庇护所。绿水,源自青山。得益于“完整森林”的生态功能,这里有如同“琼浆玉液”一般的汉江之水,其水资源总量超过黄河,继而成为拯救华北水危机的“中央水塔”,“中华水宝”。大秦岭是中国中央森林宝岛,中华大地上的绿色脊梁、生态脊梁,生态绿芯。大秦岭是维系中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绿宝石”。在一定意义上说,大秦岭是上帝为中华民族刻意建造的“诺亚方舟”。清查大秦岭生态资源家底,是实施中国绿芯工程的需要,也是大秦岭知识体系的“压舱石”。


(六)大秦岭——美丽中国综合体

大秦岭之自然美、人文美,远远超出常人想象。大秦岭满山美景,森林美景、草原美景、湿地美景、地质美景,以及人文美景,美不胜收。大秦岭充满野性魅力,被誉为“野性天堂”。因野性精灵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华南虎……大秦岭引起世界瞩目,被誉为“大自然的博物馆”、“自然教科书”。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其汉库、丹库水面辽阔如同海域,湖光山影,风华盖世。黄龙、九寨沟,如同人间瑶池,梦幻水晶,童话世界。太白山拔仙绝顶,云雾缭绕,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飘然欲仙。“太白积雪六月天”自古就是关中胜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雪宝顶,俨然一个雪域世界。夏日的甘南草原、若尔盖、黄河第一湾,一望无际,辽阔壮丽,诗情画意。西岳华山、中岳嵩山的地质奇观不必言说。终南山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其翠华山山崩地貌景观,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黎平森林公园内“中华龙山”,堪称稀世珍宝,中华一绝。大巴山“天坑地缝”,神秘莫测,心灵震撼,无不称奇。中国著名峡谷——黄河三门峡、长江三峡,即是大秦岭造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人以无所而不往的勇气,在大秦岭中修筑了道路系统,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大秦岭古代交通系统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链接线,也是国家统一的生命线。如今,穿越大秦岭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成为“主干线”,古栈道已是隐匿于密林深山的“风景线”。大秦岭人文之美是中国人文之美的集中表达。嵩山、龙门山、白马寺、华山、骊山、秦兵马俑、终南山、楼观台、太白山、麦积山……古长安、古洛阳……自然美与人文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串珠状景观带。大秦岭是中国中央花园、中央公园,当代“上林苑”。大秦岭知识体系,自然少不了美丽中国综合体这一重要章节。


(七)大秦岭——国家绿芯工程

在自然地理上,大秦岭连接着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横断山脉。中国有七大流域,大秦岭连接着三大流域:黄河、长江、淮河。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大秦岭连接着其中四洲:雍州、豫州、梁州、荆州。在行政区域上,大秦岭连接着西北、西南、华北、华中,分属于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6省1市。也正因为链接极为广泛,从整个中国版图看,大秦岭是地理腹心,是中央山脉,是中央花园。而在各省看,大秦岭是边缘地带,是“后花园”。青海称海东南,甘肃称甘南、陇南,陕西称陕南,河南称豫西南,湖北称鄂西北,重庆称渝北,四川称川西北。因此,大秦岭遭遇“治理难题”。实施国家绿心工程,突破“治理难题”,是大秦岭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中国已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要实施“国家绿芯工程”,推动大秦岭由“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型发展。加快恢复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将大秦岭建成广被绿色的“森林国芯”;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健全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生产更多优质水源,更洁净的空气,使大秦岭成为生态功能强有力的“生态国芯”;下决心提升森林景观水平,发展园林景观艺术,以及田园景观,人文景观,让大秦岭真正成为“美丽国芯”。要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凝聚大秦岭发展共识,塑造大秦岭发展愿景;开创大秦岭共治机制,建立跨省市联席会议、定期会商制度,协同推进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水资源保护;开创分省市共享、联省市共治局面,整合大秦岭发展力量。


大秦岭隐藏着中国生态密码,是生生不息生态中国的绿色根脉;大秦岭隐藏着中国文化密码,是生生不息人文中国的传统根脉。破解大秦岭生态密码和人文密码,即是大秦岭知识创新的根本使命,也是构筑大秦岭知识体系的基础工作。“一带一路”是大秦岭到阿尔卑斯山之路,由世界东方到世界西方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大秦岭是中国岭、中华岭。加快大秦岭知识创新,构建大秦岭知识体系,创建《秦岭学》,是新时代中国生态与人文学者重要的历史担当!


作者简介: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陕西省林业局(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中国树文化》(四卷本)《学习力》《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三农治理策论》《知识农业与农业转型》等著作。近年来,推进人与自然再平衡、生态空间治理与理论创新,构建秦岭学知识体系。在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发表演讲上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