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中华芯脉,是陕西体量最大、功能最完整、价值最高的生态空间,这里孕育了多种动植物,更有世界四大秦岭生态宝贝——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羚牛。
陕西自然博物馆的神奇秦岭展厅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背景,向大家再现了“秦岭四宝”,其中场景之一再现了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在春天早晨活动的景象。
大熊猫体态憨态可掬,却属于食肉目熊科动物,是自然界中响当当的猛兽,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素食主义者,在演化过程中它们逐步由食肉变为取食竹子。
爱吃竹笋,偶尔开荤
大熊猫爱吃的食物是竹笋。每年从春到秋,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竹子的竹笋,大熊猫的觅食从中山迁徙到高山,这叫“赶笋”。在秋冬季节竹笋匮乏的时候,大熊猫以鲜嫩竹叶和竹秆为食。在吃竹秆时,大熊猫会把外层的绿色坚硬竹皮去掉,只吃浅色的芯层。除了竹子和其他一些植物,大熊猫有时会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较小的动物为食,补充动物蛋白。
陕西自然博物馆神奇秦岭展厅中的大熊猫标本
大熊猫的“伪拇指”
如果仔细数大熊猫的前掌就会发现大熊猫一共有6个指。多出来的一个“拇指”是由腕中的一块小骨头变异形成的,长度增长了许多,内侧还附着了一小块特有的肌肉,方便持握,称为“伪拇指”。这根伪拇指支撑着大熊猫前爪肉垫,5个真正的指形成另一个肉垫轮廓,两个肉垫之间形成一个凹槽,这个凹槽恰好方便抓握竹秆。
大熊猫的“六指”结构
发现秦岭大熊猫
四川是最早发现大熊猫的地方,1913年至1949年,西方探险家、科学家游走在中国四川境内,对大熊猫进行捕杀、研究、偷渡,直至新中国成立政府才下令禁止外国人插手中国大熊猫的事情,除了四川其余地方有没有大熊猫都是未知。
1957年冬,秦岭岳坝乡乡长杨笃芳捕杀两只“花熊”,次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郑光美老师意外获知花熊信息,很快确认秦岭里的花熊就是大熊猫,并于1964年发表文章正式确认秦岭是大熊猫分布地。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遮挡了北方的寒流,前面的汉江又提供了水汽,让秦岭南坡成为了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
独特的秦岭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的大熊猫在外形上有明显差异,四川大熊猫头长形似熊,秦岭大熊猫头圆更像猫,四川大熊猫的毛色黑白分明,但秦岭大熊猫肤色却不同,躯体和头部的毛色虽然也是黑白色,但黑非纯黑,白也非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而且秦岭大熊猫体态比四川大熊猫更丰腴富态,头圆尾短,漂亮而憨态可掬,所以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四川大熊猫最长是1.5米,秦岭大熊猫能达到1.7米,可以说前者是“娇小的林黛玉”,后者是“富态的薛宝钗”。
陕西自然博物馆神奇秦岭展厅中的大熊猫标本
大熊猫秦岭亚种
2005年,秦岭大熊猫被世界科学家确认为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被命名为大熊猫秦岭亚种,拥有了和四川大熊猫同等的地位。
更为特殊的是只有秦岭中存在棕色大熊猫,2009年,秦岭发现了第七只棕色的大熊猫,就是赫赫有名的“七仔”,它也是现在全世界唯一一只能为人类近距离观察和研究的棕色大熊猫实体。
棕色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比起四川的1300多只,数量虽然不多,但密度更大,更容易看到,平均10平方公里就有一只。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生存着345只野生大熊猫,占大熊猫总数的18.5%。种群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了217%,增幅为全国最高。
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大熊猫从“濒危”级别降为“易危”级别,这意味着在我国大力保护之下,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极大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