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鹮美天下”中日韩友好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开幕,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以《朱鹮保护的陕西贡献》为题作主旨发言。
党双忍介绍,朱鹮,被赞誉为“东方宝石”“吉祥鸟”“爱情鸟”,诞生于6000万年之前的始新世,在生存竞争中不断胜出,逐渐演进为东亚和西伯利亚上空翩翩飞舞、极为繁盛的种群。进入20世纪之后,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古老的朱鹮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野外种群进入灭绝的边缘。1981年,在陕西秦岭深处的汉中洋县姚家沟两棵大树上,科学家惊奇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一经报道,举世瞩目。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陕西省洋县立即采取保护行动,掀开了壮丽的可歌可泣的拯救朱鹮史诗。40多年来,陕西坚持栖息地保护与人工繁育相结合的科学实践,突破了一系列朱鹮保护的技术难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保护繁育和野化放归技术体系,创造了珍稀物种涅槃重生的世界奇迹。
一、日益复壮的朱鹮种群
2021年底,陕西省内朱鹮种群数量已发展到7000余只,占全国的87%,占全球的77%,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的态势已经形成。朱鹮种群恢复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极小种群阶段。1981年至1990年,因朱鹮种群基数小,加上缺乏科学技术能力,种群恢复较为缓慢,未能突破20只,始终面临灭绝的风险。第二阶段,缓慢增长阶段。1991年至2000年,改进野外保护措施,探索社区参与机制,保护水平迅速提升,朱鹮营巢地增加到18处,种群数量突破100只。第三阶段,加速复壮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实施一系列兴林草兴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进程,秦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朱鹮保护、繁育和野化放飞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营巢地超过700处,朱鹮种群突破7000只,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正在全力冲向万只关口。
二、逐渐扩展的朱鹮版图
随着种群数量增长,朱鹮栖息地持续扩大。1981年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目前已超过1.6万平方公里,逐步恢复历史分布。第一,由大山深处向丘陵平川扩展。自1993年开始, 朱鹮由山上飞往山下,飞向丘陵平川、城镇周边,低海拔地带已经成为朱鹮最重要繁殖地。目前,87.4%的繁殖地位于海拔600米以下区域。在秦巴之间、汉江两岸,已绘制出一幅幅人与朱鹮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第二,由洋县一隅向秦巴全域扩展。朱鹮种群分布以汉中洋县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自然扩散。目前,在洋县之外的朱鹮夜宿地数量占到总量的60%以上。栖息地已覆盖省内秦岭巴山六市。第三,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扩展。实施朱鹮野化放飞行动以来,进一步扩大了朱鹮野外分布地。2013年,在渭北黄土高原铜川市耀州区野化放飞后,朱鹮高飞向北,于2021年顺利抵达延安富县葫芦河。2019年开始,实施秦岭北麓朱鹮放飞十年行动,以渭河为轴心的朱鹮黄河种群正在加速形成。第四,由陕西向全国扩展。自1985年陕西向北京动物园提供朱鹮幼鸟后,目前已累计向各省提供朱鹮124只,逐步繁衍扩大到1400余只,在陕西之外建立人工繁育基地9个。各地竞相开展野化放归工作,稳步形成区域性种群。第五,由中国向东亚扩展。朱鹮深受东亚各国人民喜爱。从1985年朱鹮“华华”出使日本以来,已累计向日本、韩国输出种源14只,逐步繁衍达到1000只以上。日本、韩国开展野化放归,恢复朱鹮历史家园已成为东亚各国的共同心愿。
三、生态保护的秦岭实践
秦岭是朱鹮最后的“庇护所”,保护修复秦岭生态系统是保护朱鹮的关键一招。不简单是保护营巢地、夜宿地,而是完整保护修复秦岭生态系统,为朱鹮种群繁盛营造舒适的家园。在秦岭生态系统保护上,陕西不断升级换挡,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片区保护阶段。1965年,在主峰太白山建立秦岭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在洋县建立朱鹮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相对集中连片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第二, 全面修复阶段。1999年起,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秦岭进入全面保护修复阶段,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充盈元气。第三,整体保护阶段。2007年,陕西站立潮头,率先为山脉立法,颁布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整保护和修复秦岭生态系统。第四,高质量保护阶段。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实施《陕西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开启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新征程。朱鹮复壮的历程,就是秦岭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历程,也是还秦岭宁静、和谐、美丽的历程。
四、朱鹮繁盛的“陕西方案”
从多年的保护实践中,陕西探索总结出“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陕西模式”或是“陕西方案”。一是就地保护。通过建立保护管理体系,实施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等措施,加快推动朱鹮野外种群恢复扩散。二是易地保护。通过救助、人工繁育等措施建立人工种群,探索朱鹮饲养繁育技术,积累疫病防治经验,保护朱鹮遗传资源。三是野化放归。依托朱鹮优质人工种群,开展野化放归实验,将朱鹮重新引入历史分布区,推动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四是科技攻关。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信息成果共享、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研究机制,引导各地同步提升保护繁育技术水平。五是协同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以朱鹮分布区为重点,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与朱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实施“陕西方案”,陕西确立了“一中心、三基地”的朱鹮保护总布局,全面加强朱鹮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和人工种源基地、救护繁育基地、野化放归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已成功繁育朱鹮10余代,建立人工繁育种群5个、野化放归种群6个,人工饲养500余只、野化放归200余只,形成了以在陕野生种群为“源种群”,各放飞种群为“卫星群”的中国朱鹮种群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