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高质量“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5月25日,陕西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民主党派负责人就推进解决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纷纷献计献策。
4月中旬,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便组织部分委员专家赴商南县、山阳县、柞水县进行调研。4月底到5月初,又组织部分委员以小分队的方式,赴蓝田县、周至县、佛坪县开展调研。此外,先后同相关市、县级政府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邀请省政府10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情况通报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秦岭主体在陕西境内,涉及6市39个县,总面积5.82万平方公里,占我省省域面积的28.31%。结合此前的调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薛占海在会上讲述了秦岭的变化——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76.4%增加到2022年的87.6%,平均每年增长0.51%;秦岭陕西段植被固碳释放氧气总量从2000年的1910万吨上升到2022年的2327万吨,年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8.3天。与此同时,绿色产业发展也形态初具。
“虽然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部分问题。”薛占海表示,“当前,秦岭保护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国家公园创建正面临机制体制难题。”
为此,薛占海建议,应加快国家公园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推动制定国家层面的秦岭生态保护法,提升秦岭生态保护能级;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力度,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或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执行上,重点倾斜地方政府和群众;建立完备的秦岭国家公园资源数据库系统,尽快组织实施秦岭水源涵养生态监测,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一步完善6省1市政协环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联动机制,广泛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拓宽生态文化推介和生态体验服务,提升秦岭的社会影响力。
商洛市全境位于秦岭腹地,承担着建设秦岭国家公园、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
“针对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生产经营和群众生产生活受限等问题,制定出台补偿政策和措施。”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主席王宁岗建议,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伤害保险制度、设立生态补偿基金、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增加公益性岗位、加大生态移民补偿扶持投入等,努力实现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
“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必然会对区域内的生态产生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的保护,客观上也会影响当地住民的生活,特别是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扩大和高等级植物的严格保护,将在农业生产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邢成举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强化农民生计保护上。
他建议,要对秦岭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内农户的数量、生计结构、生计来源和可替代的转型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调研。要围绕国家公园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户家庭生产或生活的影响和补偿状况,农户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政策感知及替代政策、参与需求等方面开展调研,摸清相关情况,为国家公园建设中农户权益保护做好方案筛选。
“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立法”“以数字为依托,挖掘秦岭国家公园自然文化资源”“优化整体保护规划编制”……会上,委员、专家们紧扣当前我省在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时作出回应。
针对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公益林问题,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表示,要把集体林、商品林转变成国家公益林,再按照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进行生态补偿,增加农户生态收益。要通过在秦岭国家公园区域设立70个管护站、200个管护点,优先聘用当地村民担任生态管护员,不断增加群众收益。
会上,与会者围绕推进解决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交流。
同时,在省政协“秦商量”协商议政平台,此次会议也以图文形式进行直播。多名省政协委员踊跃跟帖,发表意见建议。
省政协委员谢斌建议,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对秦岭生态开展修复与重建,把秦岭各保护区相互连接贯通,防止种群隔离,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秦岭’,以数字化力量保护、建设秦岭,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高度集成,加强监测监管,不断提升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运营工作效能,实现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管理。”省政协委员高彩玲表示。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