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北迁 跨越秦岭 翱翔黄河流域

图片
图片

柳林村,地处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关中村落。

仲秋时节,漫步村庄,不时有“国宝”朱鹮从空中掠过,白衣袅娜,身影翩跹。

绿树掩映间,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下称“动保站”)坐落于此。站长王华强肤色黝黑、身材壮实,说起“国宝”滔滔不绝:“这里是朱鹮在秦岭以北的首个野化放飞地。十年来,野外成功繁育的‘铜川籍’朱鹮,已经突破200只!”

普通村落不普通。2013年7月,朱鹮跨越秦岭,首次在秦岭以北野化放飞,拉开了朱鹮栖息地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不断扩大的序曲。

十年“北迁之路”,朱鹮家族的繁衍壮大,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图片动保站的驯化网笼内,救助回来的朱鹮站立枝头。

从未谋面的新客人

2013年初夏,32只朱鹮乘着皮卡车,从汉中洋县出发,来到位于柳林村的野化放飞基地。

“终于来了,我们早早就候着了!”王华强回忆道。其实一开始,对选定铜川作为野化放飞地,有专家表示异议,“秦岭以北、黄河流域,朱鹮跨山越河,适应不了气候可咋办?”

身为动保站站长,王华强陪同专家组,对铜川全域进行考察。“专家发现,这里河流湿地开阔,高大乔木众多,黑鹳、苍鹭、白鹭等伴生鸟时有出没。”王华强告诉记者,2013年初,专家组经过认真评估,最终确定了朱鹮的野化放飞地——耀州区沮河流域。

彼时,王华强和同事们从未见过朱鹮,更别提照料了。一接到消息,大伙儿赶紧去洋县“取经”。

“朱鹮要来,既高兴又担心。”王华强带领大家,在动保站里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朱鹮驯化大网笼、150平方米的救助网笼以及应急监控保护设施;还模拟野外环境,设置了栖息区、觅食区等,对朱鹮进行适应性训练。

图片动保站的驯化网笼内,受伤朱鹮正在逐渐恢复。

“朱鹮体型较大,骨骼特别轻,容易撞击受伤。‘国宝’美丽又娇贵,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王华强记得,刚开始照料朱鹮,特别担心它们受到周边动物惊吓而碰撞受伤,于是大伙儿每晚轮流值班,“搬个长条凳,躺一会儿、坐一会儿,在网笼外边一直守着。”

图片陕西耀州沮河国家湿地公园

经过一段时间适应训练,32只朱鹮终于成功回归自然,翱翔在秦岭以北的青山绿水间。

“在秦岭以北野化放飞的‘长征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陕西省林业局朱鹮保护专家常秀云介绍说,历史上朱鹮是迁徙型鸟类,后来退居洋县,成为留居型。“保护濒危物种最好的措施,就是在它的历史分布地,能够再恢复其自然种群。”

重建种群的新阶段

“草滩至秦川道河道,有两只朱鹮在觅食。”

“今晚刘家河卫生室门前杨树上,夜宿朱鹮5只。瑶曲河堤边,无夜宿朱鹮。”

在动保站的朱鹮监测群里,每天都有这样的信息。

2016年,耀州区林业局选聘1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朱鹮监测员。几十公里的沮河流域被细致划分,监测员们日夜观察朱鹮的觅食、栖息情况。

“你看,视频里这个小白点就是朱鹮。”王华强一边向记者展示群里的图片,一边介绍说,“相较于环境,朱鹮对于食物更加挑剔。”

图片王华强正在查看朱鹮监测群内的图片信息

“冬天河道里食物少,我们会戴上手套,穿着胶鞋,拿着铁镐,把结冰的河面敲开,把河滩积雪扫净,再给投食点放上泥鳅和黄粉虫。”说起工作日常,64岁的朱鹮监测员杨刚齐如数家珍,“夏天,猫头鹰来抢食,朱鹮容易受伤,我们简单包扎后,带它们回来救治;流感季节,我们给朱鹮滞留时间较长的区域喷药消毒,密切关注鸟儿的动态。”

“我们后来发现,朱鹮其实没那么‘娇气’。”王华强告诉记者,动保站附近有个火车站,之前大家一直担心,火车鸣笛会惊扰到朱鹮。但后来发现,朱鹮反而喜欢在火车站周边筑巢。“我猜想,它们可能觉得,鸣笛声会吓跑其他的天敌吧。”

十年来,在秦岭以北,朱鹮已完全适应沮河流域的气候环境,野外生存能力逐渐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据王华强介绍,近年来,在西安、咸阳、渭南等地,也观测到了铜川野化放飞的朱鹮个体,“两年前,在100多公里外的延安富县,也发现了朱鹮的活动踪迹。”

鉴于铜川的成功范例,从2020年开始,陕西启动实施秦岭北麓朱鹮放飞十年行动计划。今年10月,40只朱鹮分别在延安南泥湾、榆林横山“入住”新家,至此,“朱鹮版图”实现陕西地市全覆盖。

“本次朱鹮北上,跨越秦岭,从长江流域再一次到黄河流域,逐步恢复朱鹮的迁徙习性,培养朱鹮在寒冷地区的适生能力,为北方地区朱鹮再引入寻找途径、积累经验,也标志着我国重建朱鹮种群进入新阶段。”朱鹮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表示,“延安与榆林都曾是朱鹮历史分布区,此次朱鹮回归北上,是朱鹮保护的新突破和尝试,也是对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的一次重要探索。”

保护实践的新探索

“今年朱鹮特别争气,筑巢的18对朱鹮,孕育出了39只雏鸟,突破了历史记录!”王华强高兴地说,至此,在铜川野化放飞的32只朱鹮,十年来共繁育出202只“铜川籍”小朱鹮,“这么多年来,它们能够持续在野外自主产卵孵化,意义重大。”

常秀云告诉记者,目前铜川的朱鹮种群增长呈倒金字塔型,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朱鹮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常秀云表示,当地通过退耕还林、储备林建设、栖息地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不仅为朱鹮种群繁育壮大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也催生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经过40多年的保护实践,陕西探索出“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新模式。“我们确立了‘一中心、三基地’的朱鹮保护总布局,全面加强朱鹮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和人工种源基地、救护繁育基地、野化放归基地建设。”陕西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朱鹮,从最初的7只到如今的9000余只;栖息地从最初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万平方公里;分布范围从最初的长江流域到如今的黄河流域……朱鹮家族“北迁之路”,见证了陕西复壮朱鹮种群的努力,也是三秦大地生态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

绿色越来越浓,“国宝”朱鹮振翅翱翔,飞向更远的山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