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态空间治理 推进美丽陕西建设
——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党双忍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政府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目的是聚焦生态空间,凝聚共识,聚集力量,全力推进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陕西林业工作高质量、生态空间高颜值而奋斗!
刚才,保华同志传达了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和全省加强农村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视频会议精神,4个单位做了经验介绍,民康、林森、恩东同志分别就秦岭生态空间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机构改革后开新局的第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国家林草原局大力支持下,陕西林业系统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国土绿化持续推进。深入实施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工程,全省完成营造林806.4万亩,其中:造林473.7万亩、抚育332.7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05.4万亩、退耕还林124万亩、建设天保公益林133.9万亩、重点防护林56.4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25.7万亩,完成150个行政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启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开展白于山飞播造林针叶树种试验和直升机飞播造林试验。全省全民义务植树2667万人次、7577万株,省苗木繁育中心和翠屏山森林公园荣膺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汉中、商洛、榆林三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省国家森林城市达到7个。新增省级森林城市14个,全省省级森林城市达到33个。全省150个行政村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6个村被授予“全省生态文化村”。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陕西退耕还林继续领跑全国。黄土高原成为全球增绿最显著区域,延安绿、榆林绿、关中绿、秦巴绿,深深浅浅的陕西绿,正在向世界讲述新时代陕西国土增绿的故事。
(二)资源保护成效明显。省涉林县(区)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实现全覆盖,森林督查自查、抽查和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全面完成。森林督查云平台系统建成运行,森林资源监管由“被动式发现、运动式查处”逐步向“主动发现、主动作为”转变。旬邑、淳化、彬县林长制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省级重要湿地认定试点工作顺利展开,安康、宝鸡12处省级重要湿地确定边界并实现矢量化。完成全省重点保护、“三有”野生动物名录审定和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人工繁育秦岭大熊猫3只、朱鹮659只、林麝7355头,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只(头),秦岭石蝴蝶、长序榆等珍稀濒危极小种群植物人工繁育保护取得新突破。完成林产品质量监测1391批次,审定“西北杨1号”“红仁核桃”等优良品种8个,林木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全年森林火灾201起,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扑火人员伤亡。加强林业重大有害生物检疫封锁,累计清理松材线虫病枯死木126万余棵,诱杀美国白蛾成虫3.8万头、摘除幼虫网幕1.6万处。落实野猪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扎实开展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绿卫2019”森林草原执法、涉林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查处林业行政违法案件3219起、行政处罚13285人。
(三)保护地建设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通过国家中期评估,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管理分局和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式挂牌。秦岭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公园建设总体布局,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全省新增省级森林公园1处、地质公园1处,白水林皋湖、岚皋千层河、延安南泥湾3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验收并正式挂牌。自然保护地转隶工作基本完成,9处自然保护区、35处风景名胜区和19处地质公园顺利交接。“中华五岳”打包申遗工作积极推进。启动自然保护地摸底和评估工作,目前全省共建有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61处,自然公园191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
(四)生态脱贫亮点纷呈。以生态脱贫为统揽,认真实施“八项措施”,扎实推进生态脱贫政策、责任、工作“三落实”,全年向贫困地区倾斜下达资金33.85亿元,惠及贫困人口53.68万户、177.34万人,生态脱贫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新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1.47万名,全省生态护林员选聘总数达5.03万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带动3.74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85元。退耕还林补助和生态效益补偿分别惠及贫困人口13.39万户、42.93万户,户均增收1421元、353元。“五个一批”开放吸纳贫困人口3459人,人均增收7757元。坚持“四个不摘”,落实定点帮扶延长县驻村联户专项资金183万元,帮扶村人均收入增加到8700元。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干部职工、林区群众24.28万人。突出产业扶贫,改造核桃、花椒、枣等经济林273.48万亩,新建51.59万亩。全年新建标准化示范园27个、苗木花卉示范园示范基地20个,新增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森林体验和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6处,生态旅游突破1640万人,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
(五)生态文化广泛传播。发布《陕西林业70年成就》,举办“生态空间高颜值,我们的时代使命--陕西林业70年大家谈”活动,绿色陕西成为时代共识。完成北京世园会陕西园(馆)建设布展,成功举办“陕西日”活动,陕西元素大放异彩,习近平总书记到馆参观,陕西园获中华展园金奖、陕西馆获省区市展区银奖。“秦岭四宝”组团成为第十四届全运会吉祥物,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朱鹮文化论坛登陆韩国首尔。组织开展“大美秦岭·熊猫陕西”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活动,发布《保护秦岭拒食野味》倡议书,“新生大熊猫庆百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全省16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接待140余万人次。中省媒体刊发陕西林业新闻报道2400余条,《退耕还林20年 看今日延安“绿肥黄瘦”》《陕西林业蓬勃发展 锦绣山川绚丽多姿》《建生态绿军 护秦岭山水》成为年度优秀宣传作品,省林业信息宣传中心荣获第九届“母亲河奖”优秀组织奖。
(六)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新组建的省林业局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机构,市级林业部门与改革前保持一致,县级林业部门调整为90个。机构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林业部门职能有所增强,新增草原、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风景名胜区等监管职责。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市级行政许可5项,“证照分离”深入推进。简化集体林木采伐审批程序,规范木材经营(加工)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实现定性定位明确、生态功能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目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11.07亿元,森林保险投保1.1亿亩,累计流转林地1733万亩,林权抵押贷款415万亩、36亿元,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3555个,经营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七)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全年落实中省投资59.14亿元,新增湿地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实现湿地专项资金“零突破”。组织申报贴息贷款项目16个,争取中央财政贴息资金1780万元。严控林地使用限额,主动服务重点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项目1132起、11.4万亩,长庆油田、延长石油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推动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发布《关于严禁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通告》。新建科研平台2个、标准6项,建成林业科技示范县10个、示范点223个,示范推广面积110.74万亩。召开全省林业科技工作大会,成立陕西林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评选十大林业科技成果。创新开办“秦岭讲坛”,院士专家登坛授课。
(八)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全面整改巡视反馈问题,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省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建设生态绿军实施方案》,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生态绿军。
(九)生态空间治理开新局。扎实开展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生态空间理论与陕西实践》《以生态空间之治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等研究成果在学习时报、中国绿色时报、陕西日报、省委工作交流等党刊党报发表。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度关注,国务院、外交部等政府网站转载。启动制定《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为陕西林业实践探索了新路径。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带领我们奋力奔跑的结果,是全省林业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林业局向奋战在生态空间治理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迎接“三大新变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生态空间治理上来
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林业工作迎来“三大新变局”,即:新空间、新归口、新飞跃。
首先是“新空间”,即“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原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如今演变为一个国土空间概念,是为“绿水青山”量身定制的国土空间。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空间”一词由此正式进入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并将治理目标锁定为“山清水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对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开张明义便明确了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把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行“多规合一”,由此形成了“三区三线”的国土空间规划整体格局。“三区三线”即: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以及对应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大国土空间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如同一棵大树,城镇空间是树冠,农业空间是树干,生态空间是树根。树冠、树干,皆以树根为本。因此可以说,生态空间是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根脉所在。
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林业部门在原有森林、湿地、荒地、荒漠的基础上,增加了草原、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监管职责。至此,生态空间主体资源监管职责被归集整合在同一个部门。原先条块化、碎片化的生态空间,从体制机制上缝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治理。无论是称为“林业部门”还是“林草部门”,或者是别的名称,我们都要直面生态空间,担负起生态空间之治的历史责任。
其次是“新归口”,即由“大农口”转轨“资源口”。过去,森林、草原、湿地,在用途上属于农业用地,“农林水”通常并称为“大农口”,林业工作目标导向也具有明显的“大农业”经营色彩,强调森林蓄积量、草原载畜量。秦岭面积再大、森林覆盖率再高、生态服务功能再强,依然是大农口的一部分。如今,森林、草原、湿地、荒地荒漠,以及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一并归入生态空间,生态属性、资源属性、环境属性更加突出。在机构改革中林业部门没有并入农业,而是离开了“大农口”,归了“资源口”。资源口是一个新“口”,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三家组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两大部门的职责覆盖了三大国土空间的全部,林业部门则专注于生态空间,就像农业农村部门专注于农业空间一样。对林业部门来讲,这不是简单的“农转非”,而是一次深度的职能调整。在财政资金上,由原来的“农财”转入新成立的“资财”,意味着我们的思路理念、资金导向、工作举措都要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三是“新飞跃”,即由“行业管理”向“空间治理”飞跃。新组建的林业部门,正在发生两大“化学反应”:一是由过去的一“业”林业,向一个“空间”生态空间飞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在生态空间。陕西国土空间70%是生态空间,包括森林、湿地、草原、荒地荒漠、大地景观,可称为“五大阵地”。其中的大地景观,是由多种地貌类型、多种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特殊地理单元,包括西岳华山、黄帝陵、黄河壶口、乾坤湾蛇曲、柞水溶洞等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这是最具有标识意义的生态空间。二是由过去的林业行业管理,向生态空间治理飞跃。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13个“坚持和完善”之一。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研究归纳,陕西生态空间治理细分为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个方面,或称为“六条战线”。六条战线协同推进,需要着力抓好知识技能、人文教育、资金支持、法治保障、组织队伍五项能力建设。
同志们,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也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创新、开拓前行,不断迈向“中国之治”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业人应无愧于新时代,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直面“三大新变局”,扎实开展生态空间治理行动,为推进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三、聚焦生态空间,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林业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总目标,以生态系统提质增效为抓手,立足“森林、湿地、草原、荒地荒漠、大地景观”五大阵地,奋斗“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条战线,做实“知识技能、人文教育、资金支持、法治保障、组织队伍”五项保障,持续实施生态空间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美丽陕西贡献林业力量,为全省发展“三个经济”实现“追赶超越”厚植生态根脉。
2020年是收官“十三五”布局“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是以生态空间之治推进美丽陕西建设奋力奔跑之年。要全面完成营造林年度任务,治理沙化土地105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0.9‰和4.6‰以内,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450亿元。
2020年任务繁重、影响深远,要在“六个加快推进”和“五个着力提升”上狠下功夫。
第一,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总体上看,生态空间分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永久生态空间”和红线范围外的“一般生态空间”。按照分级保护制度,永久生态空间保护级别最高,是严格禁止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空间。一是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巩固拓展秦岭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成果,以《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为抓手,用钉钉子精神把41条治理措施钉在秦岭生态空间上。二是全面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草拟整合优化实施方案,组织勘界立标,稳步推进优化整合工作。三是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建设管理,依法依规开展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完善自然公园相关标准规范和监督管理机制。四是全面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体制试点任务,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抓好秦岭国家植物园二期建设项目实施。五是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和监测,做好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认定申报,加快推进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一公园、两基地”建设和陕西朱鹮保护与繁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申报建设。六是修订《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抓好全省重点古树名木复壮保护,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加强红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和人工繁育。
第二,加快推进生态修复体系建设。通过封山禁牧、人工抚育等手段,修复曾经遭受破坏或质量不高的生态空间,恢复其生态系统生机与活力,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动“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天然次生林和重度退化草原是生态修复重点。一是编制《陕西省森林经营规划》和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制定《全省退化防护林提质增效工作指导意见》《全省三北工程退化防护林修复改造实施方案》,加强低质低效防护林和退耕还林林分修复。二是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开展天保二期评估,加快制定《陕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三是因地制宜开展草原禁牧、轮牧工作,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四是推动落实《陕西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继续做好省级重要湿地认定,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五是完成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回头看”问题整改落实,指导全省国有林场编制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着力提高森林质量。
第三,加快推进生态重建体系建设。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防沙治沙等手段,让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重点区域重归生态空间。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和渭北旱腰带、秦岭坡脚地带“两区两带”是生态重建的重点。一是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空间治理工程,加大困难立地造林投入,持续推进国土增绿。二是严格落实新修订的《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三是落实《陕西省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完成150个行政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四是继续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加快推动关中森林城市群建设。五是落实《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和储备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六是认真组织开展全省义务植树活动,加快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
第四,加快推进生态富民体系建设。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遵循市场规律,落实脱贫政策,发展富民产业,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让居住在生态空间的人民群众分享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红利,实现“不砍树、能致富”。一是严格落实生态脱贫各项举措,对标对表中省脱贫攻坚要求,夯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年度任务。二是开展生态脱贫“回头看”,补齐短板弱项,加强脱贫攻坚数据录入更新,认真总结评估,强化示范引领,巩固提升生态脱贫质量成效。三是完成核桃、红枣、花椒等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改造130万亩,建设特色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30个。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中蜂等林下产业,持续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省级苗木花卉示范园20个。加快红仁核桃发展,扩大区域试验范围,加快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坚持“保护优先、规范管理、严格监管”原则,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推进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法治化,加快林麝人工繁育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五是培优育强涉林龙头企业、合作社,指导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带贫益贫能力。实行动态管理,开展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申报推荐一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生态体验等生态服务业,让城乡居民身临其境体验生态空间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丰富多样的生态服务需求。一是突出陕西特色,加快推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二是持续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建设森林养生基地2处。编制《全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划》,组织开展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三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森林体验基地2处,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探索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全年森林体验人数突破5000人次。四是推动生态旅游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市(县),打造一批新兴生态旅游品牌。五是组织好2020年中国森林旅游节活动、陕西秦岭生态旅游系列活动,加快推进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陕西园”建设,确保绿博会陕西园顺利运营。
第六,加快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一管三防”责任制度体系,加强资源监管,落实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生态资源防破坏责任,维护生态安全。一是完成全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并发布年度资源数据,组织启动国有林二类资源调查。二是依法依规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草)地,科学制定《全省“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三是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度,加强森林草原防火机构和消防队伍建设,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扩散蔓延。四是加强野生动物管控,切实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坚决打赢野猪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战。五是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问题整改落实、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涉林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乱砍滥伐、乱捕乱猎”问题整治。六是强化森林督查和涉林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整改工作,做到案件查处、落实整改、追责问责三到位,严肃查处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
第七,着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生态空间治理,迫切需要再造知识结构,加快形成适应生态空间治理需要的知识技术体系。一是精准把握生态空间规律,制定《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建立健全生态空间治理政策体系。二是科学编制《陕西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修编全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和六期工程建设规划。三是加强重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出台《陕西省林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四是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修复技术等标准体系,做好标准示范推广工作。加强草原资源监测,尽快摸清资源本底,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奠定基础。五是认真实施“21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完成10个科技示范县、200个示范点建设和100万亩示范推广任务。六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科技下乡与科普宣传工作,新建6个市县林业科技推广站和11个标准化乡镇林业站。
第八,着力提升人文教育能力。创新发展模式,拓宽传播渠道,普及生态空间文化,培养生态空间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美丽陕西生态空间新形象,让更多人了解陕西生态空间、爱护陕西生态空间,支持并参与陕西生态空间治理。一是全面构建生态空间话语体系。全面走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空间治理的新时代,加快与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对接,着力转换话语体系,着力转换话语体系,升级话语权,决不能在话语权上败下阵来。二是再造生态空间治理目标愿景。围绕“森林、草原、湿地、荒地荒漠、大地景观”五大阵地,确定各个阵地治理目标愿景,丰富完善生态空间治理目标愿景。三是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大熊猫文化宣传”“朱鹮文化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陕西省第39届爱鸟周”等宣传活动,大力推广“秦岭四宝精神”,充分发挥省林学会、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森林文化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动员更广泛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生态空间治理。四是提升生态文化影响力。持续办好秦岭讲坛,打造全省生态空间理论研究传播高地。提炼和培育陕西特色生态空间文化元素和文化品牌,组织开展采风、摄影、写作等活动,推出一批优秀文创作品,凝聚全社会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提升陕西生态文化软实力。五是倡导新时代生态价值观。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我们再次敲响警钟,要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城乡居民自觉拒食野味、保护野生动物,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第九,着力提升资金支撑能力。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空间治理离不开公共财政支撑。机构改革后,林业资金渠道由“农财”转入“资财”。各级要深入研究,主动应对变化,把准工作方向,最大程度争取资金、最大效益使用资金。一是突出重点工作,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快推进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国家储备林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组织开展生态空间治理重点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内部稽查审计专项行动,以严格审计倒逼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三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大森林保险覆盖范围,盘活生态资源资产。四是及时兑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积极推动《陕西省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办法》制定。五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第十,着力提升法治保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空间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制度确保生态空间建设管理高质量。一是尽快修订、制定《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陕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二是做好《陕西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起草工作。积极推动《陕西省自然公园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启动《陕西省森林管理条例》修订调研起草和《陕西省自然生态空间治理条例》前期调研工作。三是抓好新修订《森林法》的贯彻落实,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我省国有林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抓好简政放权、强化监督、优化服务,提高审批效能和监管水平。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加强法治培训,做好行政复议受理、答复,行政诉讼应诉,加大普法力度。五是制定《陕西省林业局林业行政执法改革方案》,理顺执法体制,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六是继续开展林长制试点工作,组织起草《陕西省林长制实施意见》,探索建立生态空间全覆盖的生态资源党政领导责任制度。
第十一,着力提升生态绿军战力。要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动林业各级党组织战斗力持续提升,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一是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二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推进“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规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陕西省林业局党组工作规则》。三是坚持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为重中之重,落实《中共陕西省林业局党组关于建设生态绿军实施方案》,制定《省林业局干部考察考核办法》《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办法》《干部轮岗交流实施办法》《机关和基层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实施细则》,建立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机制,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四是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为重点,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推动局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五是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警示教育和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六是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反腐,保持惩治腐败政治定力,深化拓展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同志们,我们是新时代的林业人,担负着生态空间之治重任;新林业人是生态空间治理的奋进者,是具有大美爱心之人,我们装扮生态空间,谱写青山绿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同志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有大美爱心,就将倾其所有;我们是奋进者,就要有奋进者的姿态;我们担负重任,就应当负重前行;我们奉山清水秀之命,举生态空间之治,为建设美丽陕西奋斗不息!
上一篇:增绿:治黄之本 党双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