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岳明:以生态文明推动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

    阅读提示:岳明提出要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秦岭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和生态产业规划,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秦岭生态产品输出的功能和价值,以生态文明推动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


    岳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主任,陕西省植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及植物生理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党的十八大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生态文明提倡环境伦理观。建设生态文明至少应在以下六大领域进行: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天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以及法治和管理领域。

秦岭生态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秦岭处于我国的中间地带,是2007年确定的中国14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按照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秦巴山区被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该报告认为秦岭“目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发展方向应为“减少林木采伐,恢复山地植被,保护野生物种”。


 

    秦岭生态保护要关注秦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秦岭分布有独叶草、华山新麦草、珙桐、红豆杉4种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有秦岭冷杉、太白红杉、大果青扦、巴山榧树、连香树、翅果油树、野大豆、红豆树、秦岭石蝴蝶、厚朴等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非兰科95种,兰科95种。以秦岭为名的植物约有45种,有药用植物超过1000种。


    秦岭生态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功能退化。二是路网密集,生物栖息地破碎化。道路对生物种群和生物栖息环境的影响包括动植物的分布、侵入、隔离、迁移、种群规模、数量及其动态的影响以及道路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影响等。三是水资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秦岭水资源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0%,是我省的主要水源涵养区。由于历史上对森林的采伐和陡坡的开荒,秦岭山地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四是矿产开发引起植被破坏。生态环境退化、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增加、水源污染、重金属面源污染。五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拯救技术研究仍需加强。秦岭的生物入侵以及道路生态学等基础研究基本是空白。廊道、护坡建设,矿区生态修复以及濒危动植物拯救中有许多关键技术亟待解决。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解决“公地的悲剧”。要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秦岭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和生态产业规划,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界定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扶持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中草药、碳交易等生态产业发展,全方位开展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建设。

    其次是要提高秦岭生态产品输出的功能和价值。要尊重自然规律进行植被恢复,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实现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畅通与珍稀植物分布区域的交融,便于野生动物种群的交流和珍稀植物基因的交换。要开战多部门、多学科、多尺度、多过程、多指标的联合研究,完善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本底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