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羚牛(一)

    要说秦岭林区最大的动物,非羚牛莫属。成年羚牛最大的体长超过两米,体重千斤以上。羚牛肩高于臀,两个长而粗壮的前肢,两条短而弯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等这些特点使它们善于高山攀爬,力大无穷,堪称林中巨无霸。羚牛早更新世以前就生活在秦岭地区,比它体型更大的,从远古的猛犸象、剑齿虎到近代的中国犀牛都已灭绝,而羚牛也因其珍贵稀少而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整个秦岭林区数量3500-4000头。羚牛在全世界有4个亚种:高黎贡羚牛、不丹羚牛、四川羚牛、秦岭羚牛。秦岭上的这种白色型羚牛,即所称的金色羚牛,体型最大,毛色更为靓丽,是秦岭山脉特有动物。 

    羚牛,也叫金毛扭角羚、白羊,是传说中的“四不像”,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姜子牙骑着它打败了商纣军队,可见其战力非凡。羚牛到底是牛还是羊?从动物分类上来说,羚牛属于偶蹄目牛科,羊亚科,形态和生态特征跟羊相似,与羊亚科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属于“羊”的一种,之所以叫羚“牛”,是因为它不但蹄像牛,而且体型也大如牛。

    秦岭羚牛为什么又叫金毛扭角羚呢?先说“金毛”:秦岭羚牛相比其它亚种毛色较纯,幼年羚牛毛色灰棕,这对还不具备自保和攻击力的幼犊是一种保护色。随着发育成长,毛色从嘴部向尾部褪变,等到尾部毛褪成白色,即为成年。随着年龄增长,壮年羚牛毛色逐渐变为淡金黄色,老年后毛变金黄色。因为常见白色,山里人也把羚牛叫白羊。再说“扭角”:成年羚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幼年羚牛角先由头顶略靠内侧向上长出,然后以90°方向向外侧弯曲,亚成体长至成年体过程中在角的1/2处又向后方弯转生长。角上从角跟至角尖有波纹半环状凸横纹,横纹在角内侧较深,渐至外侧光滑。横纹间有细小竖纹,至三分之一处渐光滑。角尖光滑,向内弯曲,羚牛角和羚羊角一样中空,去除骨塞后,在角的中心有一条细孔,一直通到角尖,俗称“通天眼”。羚牛角通体光润,色如黑玉,具有和羚羊角一样的用功效,平肝熄风,清热解毒。

    羚牛生活在秦岭林区的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中。羚牛和大熊猫、金丝猴是同域伴生动物,也有季节性垂直迁移习性,只是羚牛比它们活动范围更高更广一些,栖息地高差达2000多米。


    它们的活动在冬春季重叠较多,随气温升高,大熊猫从巴山木竹林撵笋而行,盛夏时节进入秦岭箭竹林。秦岭箭竹生长上限2930米,所以大熊猫活动一般不会超过这个高度。金丝猴夏季主要生活在巴山冷杉林中。巴山冷杉是秦岭高海拔地区分布最广的松科高大乔木,最高分布可达海拔3000多米,和太白红杉形成混交林,这一区域很少见到金丝猴活动,它们更喜欢活动在2500-2800米的巴山冷杉-红桦林中,在这些区域,它们与羚牛不同时段出现在我们架设的红外相机里,有些时差仅几分钟。

    羚牛是群居动物,冬春季节,由于大雪封山,草木衰败,食物缺乏,常以家群的形式,零散到1500米以下的山谷觅食。这个时候最容易见到羚牛。大河边,菜地旁,农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它们觅食的身影,甚至有羚牛卧到农户的炕上。随着春暖花开,它们开始集群向高海拔移动,尽可能多地啃食新鲜的青草和嫩叶。成群的羚牛由家群汇集而成,少则十几头,多则四五十头,最大的群可达一百多头。羚牛队伍行进时纪律严明,笔者在荒草坪正沟见过羚牛群行进场景:梁顶鞍部秦岭箭竹林掩映的狭小兽道上,健壮的雄牛走在队伍前面,队伍的中间是母牛和幼牛,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听不到其他声音,只有塔塔的牛蹄声。全程通过持续十多分钟,庄严肃穆,让人心生敬畏。由于视线受阻,未能准确计数,大概不下100头,为所见过的最大群。

    初夏时节,它们已经开始进入巴山冷杉-秦岭箭竹林中,以躲避高温和蚊虫侵扰。随后继续爬高,在七八月份,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上到秦岭脊部。这时经常可以见到身体健硕的雄性独牛,以灵敏的嗅觉,通过兽道上的泥土及蹄印,追踪其他牛群,做好比武招亲争取交配权的准备。这是羚牛增强基因交流,避免近亲繁殖的需要。羚牛繁殖期活动范围在海拔2600米-3500米之间,是秦岭林区活动海拔最高的大型动物。这里有巴山冷杉林、秦岭红杉林、金背杜鹃林,林间有大片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是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

    艳阳高照,凉风习习,平坦广阔的草地不但为羚牛提供充足优质的食物,同时还是天然的格斗场和自然学校。在此地雄牛之间拉开竞技序幕,那些围观的雌性羚牛等待强健的如意郎君出现,而亚成体羚牛也将在这里学会如何竞技和生存。

    为了获得雌牛青睐,强壮的雄牛之间展开角斗,它们低头弓腰,两角相抵,持续发力,强逼对方后退,寻找时机干倒对方。这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实力悬殊的,弱者会转身逃跑以示认输,旗鼓相当的对手间战斗相当激烈,犄角撞击声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直至撞得头破血流,败逃而去。更为强大的胜利者争得交配权,与“心上牛”爬跨交配,进行优秀基因的遗传,完成传宗接代的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