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苍苍,渭水泱泱,先烈之风,山高水长。
陕西省渭南市高塘塬上的苍松翠柏间,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邓小平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了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格外醒目。
90多年前,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了震动西北、影响深远的渭华起义。
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
谷雨时节,细雨纷纷。求是杂志社调研组一行来到这里,重温那段号角呜咽、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崇高情怀。
先 声
五四运动后,当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正在中国大地上萌芽生发时,渭南当地由爱国教育家杨松轩创办的咸林中学就相继聘请魏野畴、王复生等来校任教,使得这里成为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之一。
他们利用教员身份,带领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籍杂志,印刷宣传品,进行马列主义革命宣传。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教育。很多学子接受马列主义,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渭华起义的重要力量。
咸林中学旧址
1927年,邓小平同志从苏联辗转回国到达西安,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从事政治工作。邓小平后来谈到这个学校的政治教育时说,主要讲革命,公开讲马列主义。
据当年的一些党员回忆,年仅23岁的邓小平同志知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不停地打着手势,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学员讲解革命道理。深奥的道理经他用历史典故和浅显的比喻讲出,学员一听就懂。
在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学校培养了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者,并逐步形成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后来成为渭华起义的骨干。
起 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危难存亡之际,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在陕西省委领导下,1928年5月,刘志丹、唐澍等共产党人毅然率领西北军新编第三旅(许权中旅)以及陕东赤卫队等农民武装和革命群众发动渭华起义。
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全军近千人,拥有4个大队和赤卫队、骑兵分队,有力地反抗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西北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
1928年5月18日,中共陕东特委、华县县委在高塘镇会馆戏楼前的广场上举行盛大的万人军民联欢大会,庆祝西北工农革命军诞生。
渭华起义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宣传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带领农民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打土豪、分钱财”,成功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农民暴动,在很短时间里就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纵横约200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
渭华起义旧址
6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先后纠集了三个师的兵力及渭华地区的反动势力向起义中心区域大举进攻,起义军民同仇敌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数十倍之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由于敌众我寡,红色区域先后失陷,唐澍等起义将领英勇牺牲。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当地人民群众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镇压,腥风血雨笼罩了渭华地区。
播 种
1928年6月,在两棵古槐下面,刘志丹同志主持召开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将部队撤往陕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定。
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一条用青砖与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上,铺陈着巨幅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条标语最初铺设于1927年11月。渭华起义部队撤退前,刘志丹带领警卫员用黄土将标语掩埋藏匿,使之保存下来。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后来,起义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与习仲勋等同志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成功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为党中央把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大本营驻扎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渭华起义似一把闪闪发光的尖刀,有力地刺向敌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西北人民的革命道路,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革命斗志。
渭华起义是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不朽篇章,他们无私无畏、不屈不挠、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徐向前同志题写的“为革命牺牲精神永存”,习仲勋同志题写的“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正是对革命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庄严致敬。
历史从来不曾远去,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回想当年,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后立即张贴布告,公布政纲:“土豪劣绅和财东,剥削穷人真个凶。加一放帐驴打滚,卖儿卖女还不清。要账手提桄桄子,打人不分老和幼。如今穷人要翻身,大家团结来求生。西北工农革命军,他是咱的子弟兵。大家同心一起干,铲除土豪和财东。贪官污吏都打倒,我们要做主人翁。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过上好光景。”
西北工农革命军布告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激励鞭策下,一代又一代三秦儿女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懈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这片红色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早已远超当年革命者在布告中对理想社会的描绘。
这就是对革命先辈们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