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入秦岭的绿海,便如一头扎进了碧浪中。绵延的青山无边无际,放眼都是青翠的绿。
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15处,森林覆盖率82%,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占比99.3%……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动人底色,是期盼,更是行动。多年来,随着陕西在秦岭保护举措上的一次次“重磅加码”,秦岭的绿越来越浓,生态空间越来越美。
秦岭 何鑫/摄
2021年,《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正式批复。自此,一个美丽、全新的秦岭国家公园呼之欲出。作为尺度最大、体系最全、等级最高的自然保护地,这个公园有啥不一样?又会给秦岭的绿水青山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个葱郁林场,生态底色日日新
7月11日,镇安县木王国有林场万木吐翠,绿草如茵。放眼远眺,连绵群山仿佛被绿毯覆盖,一幅别具风情的夏日生态画卷在晨光氤氲中愈发动人。
“我们林场植被丰茂,野生动物随时都能碰到。”说起林场的“绿”,正在林间巡查的护林员杨光满脸自豪。在山里守了十多年,这片林子的一山一岭、一草一木,杨光都格外珍惜。
也正是因为年复一年的坚守,林场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在木王国有林场总面积16.29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9.5%的绿色林海里,古树郁郁葱葱,溪流碧波荡漾,1300多种国家保护树种和20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不仅见证着守山护林的绿色足迹,也为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添上浓墨一笔。
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启动后,木王国有林场13.18万余亩林地被纳入建设范围,这意味着最顶格的保护措施来了。
秦岭,绿水青山的“富集地”,蕴含着无限生机。近年来,陕西创新发力,以“海拔 + 区域 + 生态廊道”的秦岭保护大格局,推动秦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如今在秦岭深处,115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正发挥强劲的生态功能,上千个美丽村庄、成片的农田耕地、盘绕山间的众多水系绿意盎然。如何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一体化保护与治理,让秦岭的绿水青山永续增值?建设国家公园无疑是最佳选择。
2006年,省林业局着手筹建秦岭国家公园建设;2019年,首支秦岭国家公园国家考察队进入太白山,“公园”建设提上日程。2021年,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得以批复……自此,巍峨秦岭迎来全新时代。
华阳 陈征/摄
什么是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尺度最大、体系最全、等级最高的自然保护地。创建秦岭国家公园将为秦岭带来更科学、更完备的保护。”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葛安新说,这几年,陕西按照“一园一牌一套机构”统一管理,打破了保护地之间的“藩篱”,连通野生动物栖息地,拓宽生态廊道,大大消减了因行政区划、生态岛屿化造成的条块分割局面。
秦岭国家公园横跨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6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进一步完善,秦岭的生态空间更加多彩,延绵的绿水青山也将映照出美好生活的更新期待。
一个高山湿地,绿色动能更友好
夏日的黄柏塬绿树荫荫、松涛阵阵。山岭纵横间,上百条河流川流不息,野生动物在此“安居乐业”。
这是一处藏匿在太白县的隐秘宝地,是秦岭最具原生态的地区之一。天刚蒙蒙亮,张允涛和同事就收拾行囊出发了。这一趟,他们要巡查的是辖区内的太白河巡护样线。
清晨,山间空气清新。一路走一路看,碰到有价值的信息,张允涛立马拿出工作日志记录。“野生动物的尸体、毛发等,都得原原本本地记下来。”这本翻得卷边的日志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张允涛和同事们上千次巡护、数万余公里的行程。
“像这样的样线,我们辖区共有9条,每一条都是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体验。”作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保护站站长,日复一日地巡山护水对张允涛来说已成习惯。
在这里,不光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还可能和“国宝”来一场美丽邂逅。家住黄柏塬镇皂角湾村的村民陈清河就很幸运:前不久,他路过黄柏塬大箭沟沟口时,与一只下山觅食的大熊猫不期而遇。惊喜之余,他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段“偶遇奇缘”。
自2021年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批复同意后,陕西持续加大秦岭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通过栖息地保护恢复、生态廊道建设、伤病动物救护等,最大限度保护秦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生态环境好了,在秦岭深处偶遇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对村民来说已不算是新鲜事了。这几年,太白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原有3类6个自然保护地和16万多公顷县域面积纳入秦岭国家公园,在森林修复、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积极谋划,持续提升生态质量。
国家公园能为秦岭带来啥?这一点,其实清晰明了。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秦岭带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备。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保护更严、范围更大,保护手段也更加整体化、系统化。
让秦岭的山山水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不断释放生态红利。这是创建秦岭国家公园的题中之义,也是自然资源增值变现的全新路径。
如今,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座座青山、一条条绿水、一个个功能多样的保护区……这些,已成为秦岭深处跃动的绿色符号。
佛坪药子梁羚牛 汤勇/摄
一个蝶变山村,“金山银山”变靠山
“绿波摇漾景色新,疑在桃源故里行”。古人曾用这句诗描写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如今,这一景致已成为秦岭腹地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的真实写照。
盛夏时节,漫步在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传统村落,阡陌农家、鸡犬相闻,老建筑、古城墙等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厚重的生态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一大早,村民吴采德就把自家农家乐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再从屋后的小菜园摘回了一筐新鲜蔬菜。还没忙完,游客就来了。
“我经营了十多年农家乐,夏天是旺季,一个月能收入6000多元。”吴采德说,“我们这儿山大沟深,以前大家总盼着能走出去。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大伙儿不出村就有事干,真正体会到了啥是靠山吃山。”
老县城村地处周至保护区、黑河水源地保护地及大熊猫走廊带,村里四周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佛爷坪、佛坪,曾是秦岭古道傥骆道上的重要驿站。由于“深藏”大山,村子一直保留着完整的历史遗址和原生态的乡村风貌。2016年,老县城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旖旎的秦岭风光、淳朴的古村风貌,让老县城村有了“秦岭里的香格里拉”“秦岭腹地的世外桃源”等美誉,也迎来了难得的乡村旅游发展机遇。
这几年,村民们翻新老房子,建民宿、办农家乐,利用村前屋后的空地种药材、栽林果,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生态产业紧密融合的新路子。如今,在大伙儿眼里,这些连绵青山不仅是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更是和美生活的幸福靠山。
“这些年,不管是建设美丽乡村,还是修复古城、打造文化景点,我们都是就地取材、统一布局,让村子更符合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老县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平称,老县城村虽是一个只有48户人家的小山村,但这几年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传统村落古韵悠长,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当二者交融、碰撞,这一方山水便有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也是创建秦岭国家公园的重要一环。放眼秦岭,一个个曾“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小山村不仅山美水美,更因为“身处公园”而焕发出独特魅力。
眼下,秦岭的“公园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从一个葱郁的林场、一个神秘湿地、一个蝶变的小山村可以看到,这场生态变革的力量正在持续刷新秦岭“颜值”,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答卷。
来源|《陕西国家公园》2024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