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大秦岭与《秦岭简史》的星河漫谈


▲《秦岭简史》  党双忍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点击封面 获取更多


    喜闻《秦岭简史》入选陕西省2020年度党员干部学习书目,这是继“2018年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资助”“2019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后,《秦岭简史》获得的第三个荣誉。本书自出版以来,收到多位热心读者的反馈,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也有一些机构和单位将它作为机关党委推荐的系列好书,我们深感荣幸,备受鼓舞。

    《秦岭简史》加印在即,我们特别选出一篇读者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共同来思考秦岭的时代命题,人与自然共处的最佳模式。也请大家继续对《秦岭简史》保持关注,保持热爱,相信它还会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大秦岭与《秦岭简史》的星河漫谈

作者丨寇勇
 

    近来,《秦岭简史》在坊间热卖,慕名求书者芸芸,有幸拜读几位老师的读后感,字里行间透出对秦岭的敬畏,对作者的敬重,通文大有豁然开朗之快。秦岭之音萦绕,提笔落墨,也成了我心中难以割舍之事。

    大秦岭是伟大的山脉,造化“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孕育万物生机勃勃,成就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秦岭简史》作为一部重要著作,打开了人与自然对话的契机。


对话一:秦岭的时代命题


    《秦岭简史》立足秦岭生态根脉,树立“勿忘本我归为自然”的生态本位思想,唤起人类的生态感知,刺激生态直觉,警醒长远的生态预知,在“天人合一”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的群落聚合为社会,再大的集群也是资源的组合,而这种资源依赖于自然。大秦岭作为中国的生态根脉,书中以“中国的中央空调”比拟其调节气候,影响中国南北的作用,所见南船北马、南稻北麦即是功能所在。大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库”,滋养万代,延续了华夏生命之源。山是江河之源,大秦岭的生态意义不仅在于分水,更在于涵养水、供给水,水出秦岭注黄河、长江,南水北调“一江清水送北京入雄安”;“两江四河四库(嘉陵江、汉江,洛河、渭河、洮河、大夏河,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更被誉为大秦岭中央水库的集中代表。


    大秦岭是“中国中央物种基因库”,是万物生灵自由生长的乐园,这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庇护生命生生不息。大秦岭是“中央氧吧、绿色碳库”。森林是地球之肺,大秦岭就是中央腹地之肺,秦岭森林成为中央腹地优质空气的主要来源;“文明的足迹也是碳的足迹”,森林带着生命灵气,带着灰碳化绿碳的宝器。而绿色发展正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人类文明得以久远的根本所在。

    大秦岭是中国山脉领导者,《秦岭简史》用生态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秦岭“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出“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是大秦岭的鲜明品格。


    从古至今,秦岭的影响力,自“秦岭”二字有记载之时,东汉班固《西都赋》“睎秦岭,睋北阜,挟沣灞,据龙首”,更加明确地将秦岭与邦国朝代融合在一起。时至今日,秦岭具有显著的国家代表性,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秦岭真相”一文勾勒出中华父亲山的轮廓。由秦岭、巴山、岷山、西倾山组合成的全域大秦岭,与黄河、长江,构建起“一山两河”核心地带,承载着伏羲一画开天,大道之源的人文根脉。“十全十美”一文中每一个山脉都构建出最中国的生态与人文经典,永久镌刻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印记。长久以来,大秦岭与黄河对话、与长江对话、与世界对话,大秦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话二:秦岭的良策智慧


    《秦岭简史》是一本方法论,为守好生态根基,兴盛家国天下提供良策重器。

    治山治水是治国大计。治山的目的在于调节气候,保护国土、改善环境、涵养水源,使家园安全,万民安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的至理名言。《秦岭简史》是生动践行“两山”理论的文化实践。“绿水,源自青山;青山,源自绿水。善治国者必治水,善治水者必治山,善治山者必兴林。兴林治山是盛世之举,强国之道。”青山不老,绿水常流。

    在“秦岭:分层而居”一文中提到“秦岭是中华地理标识,更是美丽陕西的生态旗帜。秦岭无人区就是这面生态旗帜上最耀眼、最璀璨的绿色明珠。穷破坏、富保护;避世入山、入世进城;乱世开山、盛世兴林。保护秦岭,保护中华脊梁,保护中华父亲山,保护中华生态根脉,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经略秦岭”一文中提出,治山理水兴天下。


    “秦岭法学”一文中将秦岭自我保护机制与法律保护机制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山”与“依法治山”结合起来,让两种机制、两种治理共同发力,相得益彰,永葆秦岭生态系统的生机活力,实现更大的生态普惠。国家兴盛,秦岭兴盛。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他将中华文明特质与中国自然地理高度契合在一起,内含“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自然规律。秦岭是绿水青山,也是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 

    《秦岭简史》将和合天下作为兴盛天下的核心。和合,在秦岭历经数千年依然发出夺目的时代之光,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

    山水之和,合成天下。“伏羲女娲合璧山”一文讲述着创世纪的始祖关于“合”的故事。在大自然中,大秦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态功能,将长江与黄河紧密地联接,体现出“合”的神奇景象,阐述了庄子“天地也,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的智慧。大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他所具有的“大山文明”与“大河文明”完整联接,孕育神奇的中华文明,是打开大自然所蕴涵生态与人文密码的命门钥匙。





对话三:秦岭的哲学思考



    《秦岭简史》作为一部重量级著作,秦岭从未间断过给诗人以灵感。


    《秦岭简史》全书6章36篇,字数33万,集地理、生态、人文三维耦合研究,以站在地球之外的宇宙观,亲近大秦岭、拥抱大秦岭、感知大秦岭。


    自然的观念始终都是最重要的价值,秦岭的哲学思辨,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自然有自己的大智慧,亿万年来它调动着世间万物依照它制定的“规则”生息繁衍。而人类却自以为是万物之灵,一心想让自然为我所用,甚至不惜破坏基本的“规则”。 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秦岭简史》的哲学思辨从朴素的物质因素来认识世界, 更多的是从自然的层面来化约复杂的世界体系, 包括对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化约, 他们的任务与其说是探索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政治世界的秩序, 不如说是他们更倾向于探索世界构成的本源, 试图找到构成世界的最根本的因素。

    回归于《道德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就可以驾驭所有的一切事物,这些“道”都是指宇宙或事物的根本规律。天之道是利益万物而不贼害万物,那么作为一个人也应该像天那样帮助人,而不与人争斗。自觉遵循事物的法则行事,以领悟万物的总法则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